編輯

店家商品照,不一定是真的

圖片來自這裡
圖片來自這裡

話說我朋友曾有個網路購物啼笑皆非的經驗,事情是這樣的:
她在網購平台看到一件洋裝,頁面上有可愛model穿著洋裝的情境照、單品照和細部照,而且價格出乎意料的便宜,於是立馬訂購商品。幾天後收到包裹,興沖沖打開來看,傻眼,洋裝大概除了顏色之外,其他地方和網頁上看到的都不一樣,版型不對、材質不對,簡直是天差地遠的廉價(也難怪標價有物超所值的錯覺)。
於是她火大地連上頁面,仔細一看才發現一連串照片中,最後一張洋裝掛在衣架上的照片,才是她拿到手的商品,上面一連4~5張照片,只是長得和這件洋裝很像的情境照。
然後她火更大地寫信問廠商,廠商才回覆說,其他照片是日系雜誌的「參考」照。但頁面上沒標註照片取自哪裡、僅作參考、實物和情境照不同之類的提醒語,擺明是要騙粗心的人。
幸好網路購物享有7天鑑賞期保障(僅限網路或電視購物商品嘿,要是在店家買實品是沒有這種保障的,大家不要再用商品尺寸不符、顏色不對之類的理由去跟實體通路店家吵架了),所以我朋友馬上退貨退款,結束這場烏龍購買經驗。
是說謊還是美化?

2-belgium-livingroom-1007_xlg
圖片來自這裡

為什麽要說這個故事,因為類似的情節也會發生在家居業的網路世界上,尤其是各家的粉絲專頁上,分享圖片的狀況可概分為以下幾種:

1.總代理或經銷商的官方照片:

這種圖片可信度最高,我所謂的可信度是指,你看到的圖片無論是單品或情境圖,都是原品牌提供的圖片,而且你拿著這張A圖片跟代理商購買,絕對是買到A而不會變成長得很像,但輪廓比例或配件有些微差異的A1。

2.店家自己拍的照片:

無論是在showroom拍攝或單拍商品照片,會用這種圖片的情況有,第一,是國內自創或自製品牌,那照片當然是在逮丸拍的;第二,是國內業者找到來自國外的二手家具(常見為北歐二手家具),它們可能沒有明確的品牌或製造商,或者這些製造商只是單純做家具,並沒有行銷資源去替每件商品拍攝寫真集,想當然爾國內店家就不會有所謂的「官方商品照」,所以只好自己拍照,放在網路上供消費者參考。
這種照片也沒問題,我所謂的沒問題,一樣是指你在網路上看到的照片,圖片來源沒有模糊不清地帶,商品也是他店裡賣的那件東西,看到A、買到的也會是A

3.分享網路圖片:

很多店家的粉絲專頁,為了增加人氣,或者偶爾換個口味,除了分享自家商品外,偶爾會穿插分享網路上看到的美麗圖片或文章,這種手法在許多餐廳屬性的粉絲專頁也會看到。
當然,這些從網路上轉貼的圖片,素材來源五花八門,可能來自國外家居雜誌、屋主,已經不見得和商品原廠有直接關係,有時圖片中的家具,和店家部分商品只是「長得很像」、「風格接近」而已。
但店家只是為了說明風格、分享布置創意,或者藉這張照片來說「我們也有類似商品可以買」只要有講清楚分享這張圖片的用意,並標註圖片來源(畢竟你是「借」人家的圖片)。
讓讀者清楚這張照片和商品並無直接關聯,我覺得這也可以接受。老實說很多工業風、鄉村風的商品都長得大同小異,到底那張圖片真正使用誰家做的商品,確實不可考。只要話先說清楚、不要騙讀者白跑一趟,或者買到圖文不符的商品就好。

圖片來自這裡
圖片來自這裡
4.圖文不符且說法模稜兩可:

這種轉貼圖片的方式最具爭議,粗心一點的消費者很容易和我那位朋友一樣,被照片中漂亮的A商品吸引,結果買到的是長得只有6分像的C商品。
其實細心一點看是分辨得出來的,首先,這種刻意混淆視聽的圖片,不會標註圖片來源,他們有意無意要讓消費者以為,這張照片就是「原廠照」甚至是「店景照」。再者,除了模糊圖片來源外,他們也會模糊圖說的主題,比如故意放上方那張照片,搭配圖說:白色單椅擺在哪裡都好看。
說實在的,看到這樣的圖/文,八成消費者第一時間都會以為,那張椅子就在他店裡,結果其實根本八竿子打不著。或者是,他有賣「很像」的椅子,和照片上那張幾乎一模一樣,但照片是國外某個品牌的情境照,他店裡的椅子布料等級、骨架作法和內填充物都不是那麼回事
我可以接受店家告訴我說,那只是我們讓客人感受風格的照片、那只是讓客人知道我們也可以做出這樣的商品,fine,但我不能接受店家「騙」客人說,對那就是店裡這件,指鹿為馬讓客人以為他買到的是有品牌的東西。

至於在網路瀏覽時,另一個分辨技巧是:看那張圖片下方的留言,或者自己留言詢問,有沒有現貨、價錢多少、尺寸啦之類的問題。「膨風」的店家多半會招認,我們沒有賣這樣商品。
我們不必預設每一個店家都故意要騙人(買東西不用這麼偏激這麼有被害妄想),或者認定這樣運用照片的店家,賣的東西就很糟糕,很多時候,他們賣的東西品質不錯、而且便宜,只是很想用「物美價廉」的角度吸引你的注意力,但是手法不夠漂亮而已。
所以你要做的只是細心一點,多問幾個問題,觀察店家的反應來評斷,就不會被海市蜃樓欺騙,買到比例不對、材質廉價、虛有其表的C貨,興致沖沖換來質感落差過大的堵南感。當然,這家店如果有實體門市,直接殺去現場看分明最準啦。

 

同場加映解讀話術

提到模稜兩可的話術,順道分享曾聽過店員介紹的「灰色說法」,例如:

我們的商品/工廠是法國廠→ sorry,這不等於「法國境內工廠」或「法國製」,如果是法國公司在東南亞任一國家設立工廠,也可說這是法屬工廠的「法國廠」!和你以為的法國製,距離已差十萬八千里~

我們是○○國家品牌、採用中國人力→這狀況不太可能是,某西方國家工廠徵召中國人力在該國生產,直腸子版本的翻譯就是「中國製」啊!

美國製就美國製、中國製就中國製、越南廠就越南廠,雖說各產地都會出現良莠不齊的品管素質,但店家蓄意簡稱誤導消費者,萬一被戳破,反而突顯自己欲蓋彌彰的心虛,豈不是划不來~

(原文發表於2014年7月)

 

大家也看了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