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稿,2022年修改
少用電跟少開冷氣都跟居家設計有關,所以在第二本書中,我討論了篇幅頗多的照明設計,與通風隔熱的方法,就是希望大家能在裝潢時多多考量這些項目。當然我知,若要花太多錢,那也是太清高,這點請放心,姥姥我一定會找到省錢的方法跟大家分享。
照明這塊,之前的文章寫得太雜,我會再重新整理(就是説,沒看過的不必去看,等以後的文章吧)。今天先來看我在家中做的小實驗。也是因為這個實驗,我才發現,原來可以完全不做天花板燈,家裡也能很亮。
之前姥姥寫過一些外國朋友對晚上燈光的想法(文章按這裡),當然並不是外國的月亮就比較圓,我只是要跟大家說,這世上也有人對燈的看法是這樣:第一,晚上不必然要亮得跟白天一樣;第二,照明也可以不必靠天花板燈。
關於第二點我心裡也有點懷疑:照明真的可以不靠天花板燈嗎?這樣活得下去嗎?不會看不見嗎?會不會認錯老公?反正心裡就一堆OS,於是,我在起居室做了實驗。為了防我自己(或家人)不小心就會不知不覺地開主燈,我就把主燈卡擦了,然後搬進了2盞立燈,擔負起空間的主要照明任務。
那盞主燈逝世2周年後,我對燈光的看法也大大改變。原來,沒有主要照明,沒有從天花板灑下的燈光,空間依然可以靠別的燈光給它亮亮亮。亮的fu與有主燈時的fu完全不同,有學過燈光設計的人,也叫這種fu為「有層次的優雅光」。
天花板有做主燈或沒做主燈,空間整體亮度有差,但都可以看到桌子椅子放在哪。不過,從天花板灑下的燈光比較均勻,若沒有天花板燈,只用立燈或桌燈等打出來的燈光,在角落處就真的比較暗。不過明暗分明,光影明顯,整個空間比較有氣氛。
姥姥家的燈光實驗
我家起居室很類似一般人稱的客廳,約3坪大。沒有天花板主燈,全靠可移動式的立燈與桌燈,以下為各式燈泡與照明方式的實驗,因攝影收光與實際空間的亮度會有差異,為儘量減少誤差,此系列照片全是在同一固定點拍攝,焦距為5.1mm,光圈5.6、快門1/2, ISO200。
這張當對照組,將燈光往牆上打,各位可先看到只有一盞小小的杯燈時,室內的確很暗。為了讓大家看到燈光的亮度差異,我在地上放了幾本書,此照中幾乎都看不清楚。
左側角落這盞燈泡有1875流明(這是照度的單位,愈高的愈亮),一盞燈就差不多把室內的大擺設都可看得到,不致撞到。但是角落處較暗,像放在禪床底下的書仍看不清楚。
再開一盞右側角落的燈,3坪大的空間就幾乎都可輕鬆地看到。禪床下角落的書也看得到了。
我把右側的LED杯燈換成螢光燈系的PL燈泡。因為LED屬直射光,螢光燈屬散射光。右側的地上沒有特別亮的光圈了,整體光源比較均勻,光照範圍也更大,禪床下的書更清楚。
再加進一盞桌燈,放在第三個角落。才三盞燈整個空間就跟白天差不多亮了,所以喜歡亮一點的可以加燈就好了。但這亮的Fu與天花板燈不同,因為我都是採用投射型燈具,因燈罩的關係,在燈具的上方會比較暗一點;若採用散射型的立燈,空間的光線會更均勻。
實驗結論:
- 不靠天花板燈,只用立燈或桌燈等移動式燈具,空間也可以很亮。
- 這間3坪大的起居室,我後來習慣這種亮度後,大部分只開一盞燈,只要燈泡流明在1300流明以上,就可以看清楚家具擺設在哪裡,超省電。我想應該是立燈或桌燈距離我們活動的空間較近,所以少少的燈就可以提供足夠的亮度。
- 不同燈泡與燈具的設計,會影響亮度。還有只靠移動式燈具仍有缺點,例如插座設計要改成燈具開關式的,如何解決呢?文章可看這裡。
- 有暗黑適應症的問題,請看這裡。
(補充其他網友看法:
劉勇誼 1. 如圖,基本上空間照度是有規定要有基礎全區平均亮度的(編按,是這篇的CNS照度表),再去追求工作/作業亮度。就算靠兩盞高亮度立燈撐起平均亮度,作為住宅明暗對比太強烈是會使人眼不舒服的。
2.流明為能量單位,照度其實嚴格講應為「燈具效率」後的lm/米平方,每個燈都有不同的反射結構,像是搭配燈泡的燈具其實很多無效光(無效能量)是留在燈具上了,不同立燈用相同燈泡夠不夠亮是不能確定的。
結論:其實不建議天花板不裝燈,若不喜愛崁燈,可以間接光+立燈。
以下為網友留言
小王
您好
我個人非常贊同這種夠用就好的概念
在家裡也有稍微做一下測試
不要這麼亮確實是比較有味道
只是從小的觀念告訴我 不管是看電視或看書 亮度要夠眼睛才不會壞
或許這樣才能一直保持不用戴眼鏡的狀態
所以很想請姥姥幫忙研究一下看電視跟閱讀需要的亮度 可以給客廳跟書房一點建議
還是其實是我誤會 是因為太不認真看 眼睛才沒有壞 XD
姥姥
這是之前的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另外,關於書房或看電視的燈光配置我也有寫篇文章,我幾天後來po好了
若您覺得文章寫得還可以,想送束花或買隻雕給小院,可按此贊助,謝謝您讓我們能走更遠的路,期待山水有相逢,小院拜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