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承認,我是個村上迷。
這篇文章的標題,就是來自於「關於跑步,我想說的其實是…..」這本書。姥姥不跑步,但我老公很喜歡跑,我買此書純粹是為了村上春樹,但最後,拜讀再三的,是我老公。村上寫了10幾年的跑步經歷,中間卻包含著他自己的人生體悟,真的是很好看的一本書。
姥姥不是設計師,也不是什麼空間設計專家,似乎沒格對空間說些什麼。只是因為自己的家之前動線很糟糕,又沒什麼錢改造,所以,只好多看看別人家是怎麼弄的。
一開始從買家居雜誌開始(我手邊就有好幾本百大設計師),後來因工作的關係,就開始登門入室去看了;再後來,每周都要去找房子看不同的設計;再再後來每周要看3~5間房子;再再再後來,不僅國內的要看,連國外的家居雜誌、書籍、設計網站也要參考。
繞了一圈後,姥姥頭髮都白了,才發現前幾年的路都白走了,前幾年買的百大設計師都白買了。從現在的角度來看,看了1000多間的空間設計,跟看10間是差不多的;看了10幾本百大設計師,跟看1本也是差不多的。
因為台灣的設計個案多長得很像,都是以硬體式裝潢為主要設計思惟,會造成這種結果,不是我們缺少好的設計師,而是缺乏多元的家居觀念;就像若家長仍認為成績好才能出人頭地,教育政策怎麼改,都無法減少孩子的讀書壓力。
我們對居家空間的想像,多半是靠媒體教育出來的。因為你無法天天去別人家逛逛嘛,只好看報紙翻雜誌看電視。但無奈的是,台灣家居媒體多是同樣的角度出發,全體催眠著裝潢的概念,只是分高檔次的裝潢個案或低檔次的個案而已。
更慘烈的是,設計師太氾濫以致良莠不齊。一大部分的設計師只會用或習慣用工程來解決問題,造成在台灣櫃體或木作裝修費用往往高於軟件的布置,有的則是屋主覺得不做櫃子,「看起來不像有裝潢過」,也是一個給他昏倒。
對於居家,我最想說的是,其實家美不美麗,並不是最重要的。
我知道大家看那麼多的居家裝潢書籍,就是希望能有個美美的家,但真正好住的家,絕對不只是表面的美麗而已。
以下,是我個人覺得也很重要的思惟,請在裝潢前思考這些問題。先聲明,我並不是想「推翻」傳統的家居想法,傳統想法還是有很好的部分。只是有些觀念要先知道了,才有機會實現家的另一種面貌,另一種可能。
家,不是只有三房兩廳
家,原本就應是符合屋主的需求功能而延伸出客廳、餐廳、臥室等,但現在在制式格局的洗腦下,大多數人想都不想,就開始在平面圖中畫上客廳、餐廳、書房等,也不管家裡坪數多大,結果每間房都小小的。
所有的空間功能都是可以捨去的,沒有客廳,沒有餐廳,沒有廚房,沒有臥室,沒有書房,沒有和室,不是看樣品屋有的空間,自己家裡也要有。當你不要執著於傳統格局的配置,你家才有機會符合自己的需求。像我家就沒有客廳(這部分在「這樣裝潢省大錢」一書,有特別再講到格局的觀念)。
用核心區去規劃格局:
所謂核心區就是家裡佔大面積的那一塊。通常就是一家人花最長時間待的空間,依此來定家裡的主格局。如:看電視花最多時間,核心區就是客廳;吃飯都吃得很久,核心區就是餐廳;喜歡下廚的,廚房也可以是核心區喔。
核心區的空間設計越動人,家人就越願意待著,可以引誘宅男或宅童邁出房門,不要窩在房間裡。家人彼此互動多一點,一整天在外頭的好事或鳥事就有人聽了,自己的心情可以穩定,一家人的感情也會更好。
分配格局大與小:
採光最好的地方與最大空間,給核心區;日光會讓人精神向上,培養出樂觀的心境,在自然光充足的空間裡,人會覺得很舒適,不信,看狗狗就知道了。但此自然光是溫柔的,不是西曬那款的。
另外家裡若是小坪數,不到25坪者,要放大核心區的空間,就得縮減別的空間或機能。如我家是餐廳是核心區,就沒有客廳,主臥也很小。不要想什麼格局都有,空間太小反而不好用。但可利用多功能空間,或是開放式設計,如客廳兼書房、客餐廚打通等,都可以再放大空間。
通風採光比風格重要:
通風採光不好,花再多錢裝潢的房子一樣住得不舒適。什麼叫通風好,一般人常會誤以為有開窗就叫通風,不是的,而是要有2面牆以上開窗,要有出風口與進風口,空氣能流動,才叫通風。
相信我,屋子只要有好的採光與通風,就算室內什麼裝潢都沒有,你仍可以住得很舒服。家裡不一定要有名品名椅,有陽光就很漂亮,有風輕輕地吹在臉上,你就會覺得這世上真的沒什麼大不了的。若再加盞燈,連寂寞都可以被撫平,真的。
工程,這些都可以不必做:
很多工程都不是「必需品」,例如天花板。國外許多家裡是沒有天花板的,吊燈的燈線全走明線,也很好看;也不一定要做間接照明,不一定要做主燈,我們可以靠立燈或桌燈、壁燈,來滿足照明需求;也不一定要做木作櫃,櫃子有許多種形式,打開Ikea的型錄,你就可以找到更省錢又好看的設計。
裝潢家裡,千萬別做太滿,七分就好:設計味太濃的家,不管是有品的或沒品的,都會太像樣品屋,最好只做七分,剩下的要自己布置,才易有個人風味。
多去國外家居圖庫逛逛:
姥姥以前都建議先從國內設計師網站或買本家居雜誌來入門,現在完全不建議這麼做,因為現在家居設計網站內容不少是用買的,有錢就有版面,而無關設計能力;而且部分設計師還搞不懂居家空間的意義,卻很會買廣告上網站。
對新手而言,想找風格參考照片,很建議去「Pinterest」網站逛逛,「Pinterest」是目前全球最大裝潢圖庫,點這裡有教如何加入。進入後可找到許多很棒的參考圖,記得除了找自己喜歡的風格,也要找不喜歡的,這樣未來找施工廠商時,可讓對方更瞭解自己的想法。
為自己安個「居心地」:
這是在家裡找個地方,小地方即可,來觀看自心。在修禪教靜坐的書常會提到,後來我在日本建築師中村好文的書裡,也看到很類似的說法,日文叫「居心地」。
「居心地」可以是張椅子,可以是沙發一角、面窗的窗台或1平方米大的地板。最好是個可以獨處的地方,要在這打坐看書喝茶都行,也可以什麼都不做就發呆。但姥姥覺得靜坐,數著自己的呼吸,讓心平靜下來的感覺,真的很美好。非常建議大家在家裡留個這樣的小地方。
OK,以上都想好8成後,就可以找設計師或工班了,預祝各位都能打造出最貼近自己原型的家。
(原文發表於2011年)
下一頁,與網友討論
2011.08.16補充:
下方有台灣建築師CHL和姥姥的留言討論,他的想法我也有同感,只是希望大家別以為一定有什麼特定風格來定義我們自己的家,但對於新手裝潢的人而言,簡略的風格仍是你與設計師溝通的最佳方法,不要執著在一定要打造個什麼風,因為目前市場上在趴趴走的,根本沒有純正的什麼風。
2011.08補充:姥姥是反對置入性行銷,非反對廣告,設計師們若買廣告,要買一千篇也沒關係;但我討厭那些把廣告寫成報導,又不標明是廣編稿,或是把廣編稿寫的小小的那種無恥做法。
CHL:
我是設計師,之前在紐約工作,去年才搬回台灣。
台灣消費者受到媒體的荼毒之深,實在難以形容。大多數人似乎把家和旅館,餐館,樣品屋… 通通都混在一起了。好似一個家有個像旅館房間的臥室,有個像餐館的餐廳,有個像SPA的衛浴…等等,就是好設計。和設計師討論時,總是談風格,豪宅這個字眼,動不動就掛在嘴邊。說真的,不僅不習慣,甚至有厭惡之感。
「採光通風比風格重要」,妳算是點到重點。一個無法讓人舒適的空間,視覺上在怎麼美,都是失敗的。可悲的是,大多數的設計師都沒有這樣觀念,甚至不認同。
姥姥:CHL,你說的太好了。
其實,正常的設計界應是紅橙黃綠、講風格或不講風格的都有,也就是百花齊放的世界,但現在台灣整個設計理念實在偏斜得太厲害,太偏重外表的風格表現,而忘了本質。甚至再也不管自己想要什麼,而是一味地想做出像旅館的臥室、像spa的衛浴(呵,借用一下你的話),更慘的是,許多設計師與媒體都很會講口號,講人性,但設計出來的跟沒講一樣。
這是功力與修養的問題,太多設計師的養成都太快了,台灣又缺乏良好的設計教育 ,就變成連設計師也只能從墮落的媒體上學習,變成一種惡性循環。我不是指教育學校式的教育,而是媒體應有各種不同聲音,只要有不同的聲音,就會讓人有進步與反省的機會。原本台灣的設計協會可以來做這件事,但我發現,這些協會多只會辦活動選出非常貴又離一般人有一個星球之遠的設計案,然後,自己一群人驕傲地要死,卻從來不知道他們的第一名只有1%不到的人會參考,其他99%,就只能聽從那群不怎麼樣的設計師擺弄。
我還是那句老話:設計師與醫師一樣專業。好的設計師應該講話大聲一點,把對空間的看法讓更多人知道。
若您覺得文章寫得還可以,想送束花或買隻雕給小院,可按此贊助,謝謝您讓我們能走更遠的路,期待山水有相逢,小院拜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