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羚的全名是林黛羚(粉絲頁在這),但圈內人都習慣叫她阿羚。我跟她認識大概6、7年有了,但碰面次數大概也在6、7次,哈。她最令姥姥佩服的地方,是個性。從當雜誌記者到變成知名作者,接受各大媒體採訪,阿羚個性卻始終沒變,還是一樣親切,平易近人,這點真的很不容易。
我記得商周採訪她時,説她像鄰家女孩。但我個人認為她其實不太像鄰家女孩,她硬多了。雖然阿羚的名字是圈內最有可能跟林黛玉姑娘有血緣關係的人,但完全是不同的類型。從她的選案與文字可看出對居家設計的堅持,尤其是綠色環保這方面。她不會選那種美得很假的個案,她採訪的空間是非常生活化的,屋主也對生活有深刻體悟。在找個案的過程,從南到北,甚至飛到金門,她認真的態度就值得鼓掌,而看到她介紹的人家,你會感受到一份溫暖,知道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還有那麼多人是如此溫柔地對待自己的家。
她的文筆很好,應該讓她自己來介紹這次的新書「想住一輩子的家」(自由之丘出版)
在你心裡,是否也有間想住一輩子的家?也許它就是你目前所在、也許是另外一個住所、也許是荒廢的家族古厝。
這個想住一輩子的家,它在這兒也在那兒,在心裡頭也在外頭,只等待我們發現它並塑造它。
我曾經租在永和金甌女中旁、一棟電梯大樓的小套房,雖然只有八坪大,但午後有陽光、從窗戶的斜角可看到新店溪、從捷運站經博愛街沿途是成排的小葉欖仁人行步道,在那段時期,小套房跟周遭環境,就讓獨自在台北工作的我、很有自己的小家感覺。(當然永遠無法取代豐原老家啦,每週末還是拼老命擠火車就是這樣的概念~)
透過這個經驗,我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與人生階段,適合的住家也會不同,但隨著年紀增長及生活型態改變,藉由一個固定的居所(不限地點、不限是買或租),將更能積累出自己對住家的獨特期許。
這幾年(趁撰寫不同主題的書時)我陸續蒐集了許多國內的住家,除了台灣本島之外,也和攝影師老王飛去金門,將每一位屋主對生活不同的想望與期許記錄下來。
拜訪每一個家、每一位屋主,都是十分獨特的個體,感受大不同。 |
其中,為了方便大家主題閱讀,我簡單歸類成三大主題,一是令人期待的家事空間、二是考量到採光通風或生活故事的老屋改造、三是共老生活的空間居家安排。
做家事通常是件不討喜卻又必須做的事。 連續劇裡,做家事常被視為一種犧牲:「我每天為全家洗衣煮飯打掃、為的是什麼?!」
緊鄰綠地的廚房、通風採光的曬衣間、符合烹調者身高尺度的流理台。 |
第一章,透過這次所拜訪的家事空間,屋主或設計師活用精神及感官上的滿足,可以讓家事變得令人期待!
我看到其中有家庭把做家事當做一個家的精華,把全家最舒服的地方設計成以做家事為主、家庭互動為輔的空間,讓人對做家事產生好感與期待,家事應該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嗎?
第二章,老屋綠改造。擔任了今年與去年的《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兩屆評審之一,我有機會看到台北市許多展現老屋風華的商空及文化空間。透過旅行,也住過國內許多以老屋為訴求的精采民宿。
但若老屋要滿足「居住、家庭、長期生活」,則重點著墨就會從對外轉到對內,生活需求、美感夢想、採光通風、綠改造、甚至預算等考量,都要從老屋角度出發。因為每間老屋的屋況屋型都不同,相同的是每間老屋都有令人頭痛的問題,透過創意、挑戰、解決,讓每間老屋得以陪伴居者、扮演舒服的家。
除了著重在空間機能及通風採光的實例外,這次也與讀者分享住宅中水回收水道的設計實例,讓洗澡水、洗菜水成為乾淨的庭院生態池水源。 |
最近有不少屋主詢問要找誰幫忙評估老屋改造會不會影響結構,通常如果是評估整棟大樓或整排透天等社區整體改建者,可找詢問各地的結構技師工會。如果是單一樓層或單戶,則可洽詢各地的土木技師工會。只要牽涉到結構性的變更,最好要先申請建照或雜項執照(看狀況)、以確保工程順利進行!
第三章,關於老後與共老。我可以明顯感受到外婆從七十幾到八十幾歲的轉變,光是行動輔具就一直在轉換,從單純一根拐杖、四腳拐、助行器到輪椅,短短10年的驟變,就好似小孩子從零歲到10歲那樣的巨大,不僅生理上如此,心理上也越來越像孩子,常常發問、需要有人一直伴隨在側…
這次的拜訪,有陪伴年老爸媽同時又實踐自己理想的,退休的女兒,以有限的預算,與母親實踐夢想中的山居田園生活。還有為了讓母親重溫兒時日式居所,六兄弟承租地方政府的老宿舍,自費改造成家族招待所。
透過這次的紀錄,我發現好多孝順的子女,用各自的方式維持著長輩的身心健康。有些屋主則是考量到自己老後生活,而以通用設計作主軸。 |
另一種是屋主替自己的未來著想,與建築師詳細討論生活習慣與未來計畫後,結合通用及無障礙的原則來設計自宅。即使老後,只要還有能力自理,家中空間已經預設好的通用設計,將大幅減低空間中的不便及危險性。
因應少子,共老是另外生活趨勢。兄弟姊妹、親朋好友,包下一整棟公寓或整排連棟透天,自成一個小社區,相互照應。聽起來很美好,但其中仍有許多「眉角」要磨合,這次有機會拜訪九兄妹的家族食堂,透過每日共同晚餐、閒話家常,讓這個家族情誼自然而長遠的維繫著。
在《想住一輩子的家》裡面,裝修預算從27萬、幾百萬到千萬以上都有,從改造老屋、租屋、重建都有,沒有特定侷限在某種形式。本書花了一年半的時間記錄,有些住家是在三、四年前就完工,隨著時光演進,我看著居者與房子融合、從「新家」變成「阮兜」,不由得有種錯覺,也許,想住一輩子的家,有時候也許是先住進去,透過貼切的改造,就會慢慢變成想住、愛住的家了!
2015初預計將舉辦兩場「到屋主家作客」活動,讀者有機會拜訪書中的兩位屋主家。請拭目以待喔!^___^y |
以下是書裡的第4篇,在三峽的山間蘭若私宅:
這間屋子中,姥姥很喜歡屋主樂樂與阿國設計室內門的方法;他們是先有了一扇老門,但尺寸與新屋的門框不會,為減少泥作工程,乾脆直接改用木框當門框,釘在牆上,是不錯的IDEA。
想買「想住一輩子的家」,可按這裡,連結到博客來網頁。